首页 |
|
2022-12
来源:北京测绘学会     发布日期:2022- 12- 29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对住房需求的不断提升,城市减量发展、房屋安全、物业管理、城市更新、住房租赁、房屋登记等各类业务对房屋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和现势性要求越来越高。对北京市房屋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1、北京市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2008年,北京市在全市国有土地房屋普查的基础上建设了北京市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该平台已经基本掌握全市国有土地上28.7万栋楼的房屋基本信息。
2、北京市不动产统一登记系统。2015年开始,北京市建设了北京市不动产统一登记系统,目前系统实现了全市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上的土地、房屋登记业务。
3、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数据情况。北京市进行了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共涉及125.55万户,其中,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共8.79万户,未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共98.35万户,农村非自建房18.41万户。
4、存量房源数据库建设工作。2021年11月,组织开展了存量房源数据库建设。获取楼栋地址和层数等基本信息,房屋数量为443.39万个。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现有各类房屋数据存在来源不一、标准不一、空间参考不一、时点不一等诸多问题。目前,各系统内部存在基础信息不齐全、数据进库不统一、数据更新不及时、数据应用不充分等问题。各部门根据管理需要,采集的手段、范围、内容不近相同。
2、房屋基础信息不全。多个部门各自采集自己关注的数据,对同一栋楼的基本信息、管理信息、安全信息、经营信息等存在数据重复、不一致、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完整问题。物业部门关注的是物业管理的范围、业主联系方式等信息,房屋交易登记管理部门更多的关注的是房屋的面积、户型、权属等信息,房屋安全管理部门更关注的是建筑结构、建成年份、是否有电梯等。
3、各委办局数据没有形成有效共享。由于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存在采集标准不一致,使用标准不一致、数据内容不一致、数据范围不一致、使用方式不一致等问题,同一数据在不同的部门表达方式不一,导致数据共享使用存在一定困难。各类数据在不同的系统里,形成了“数据孤岛”,数据难以形成有效共享。
为此,建议:
1、制定房屋唯一编码规则,给全市房屋发放“身份证号”。制定北京市“一房一码”房屋建筑物的赋码标准,通过统一地址库建设,制定一个由市、区、镇街、村社、建筑物等组成的多位统一的房屋建筑地址编码,与城市码相衔接。同时研究将房屋的建造年代、房屋属性等信息编制到房屋编码中,让每栋房屋都有自己唯一的“身份证号”。
2、健全房屋基本信息。以市测绘院的“现状一张图”底图为基础,确保房屋基础数据的准确、全面,并对房屋进行赋码。相关单位在现有信息基础上,统筹考虑人、地、房等相关信息,进一步整合完善房屋数据,确保房屋基础信息能够落点落图。各单位在现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扩充加入部门的需求,方便行业部门的管理,做到房屋数据完备。
3、汇聚行业基础数据,形成数据共建、共享、更新机制。汇聚住建、规自、发改、公安、人口管理、消防救援、人防、教育、民政等各部门房屋数据信息资源,并进行数据整合。建立房屋数据建设标准体系,规定房屋信息的内容、指标和更新机制,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实施,实现多部门的房屋大数据共享、充分融合多种数据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4、建立统一的北京市房屋信息平台,形成智慧房屋管理。房屋信息平台包括全市最准、最全、最现势的房屋数据,以及与房屋相关的人口、消防等多行业数据,实现房屋信息“一点通”。建设领导驾驶舱,为领导决策分析提供支撑;建设“房屋安全”、“市场交易”、“住房保障”、“住房租赁”、“物业管理”、“城市更新”,“人口管理”等多专题,逐步实现以图管房,进而实现以房管业、以房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