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022-12

推进北京技术市场建设,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     发布日期:2022- 12- 29

2020年,北京市以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为契机,出台《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下简称“转化条例”),编制《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操作指南》《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集》和《国家及各省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汇编》,印发《关于打通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堵点若干措施》、《关于允许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园)的中央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等适用《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通知》等,在赋予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促进央地协同推动北京市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其政策影响,北京技术市场蓬勃发展,2021年,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总量突破9万项,成交额7005.7亿元,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半数辐射到京外省市、流向全国,北京实现技术交易增加值及其占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升,达到10%左右。北京技术市场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推动作用、北京区县发展的辐射作用、带动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但不容忽视,北京技术市场建设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形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主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创新规律的技术市场体系,推动北京科技成果转化。

一、北京技术市场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1.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地区呈现分布不均衡。2020年,北京技术合同向外转化输出较多,向外输出和本地承载的技术合同项数比例为5:7,成交额比例接近1:2,北京地区科技成果承接城区占比较高,远郊区占比较低,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占比和质量需要提升,凸显区域发展差距。

2.高质量技术供给不足且成果转化率低。2020年企业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的94.7%,合同项数呈明显增长态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占比低,为0.5%,项数呈现下降趋势。此外,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对接不畅,科研成果由于中试环节投入大、风险高而且需要专业化工程人才等,多数高校院所不具备中试条件,科研成果缺乏推广性、成熟度,产业化难以实现。

3.阻碍技术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堵点仍存在。北京2019年修订了《北京技术市场条例》,2020年出台《转化条例》,2021年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但国家层面缺少技术市场专项法律,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有待完善和统筹,部分单位对成果转化的政策理解不到位,政策法规难以有效落实。同时,缺少相互协调的政府和相关机构以及专业化的技术市场服务和管理体系。随着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京津冀产业布局尚未真正形成协同发展,北京成果转化所需的产业链不完整,技术市场的生态环境开放度不足。

4.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实质性突破。目前,仍有很多高校院所在职称评定、绩效评价中实行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机制,对科技成果转化指标考核较少、权重较低。关于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确权范围和技术经理人、经纪人职称评定和人才流动等激励机制有待细化,各类主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转移转化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二、推进北京技术市场“五化”发展,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

1.提升科技成果市场化。通过政策引领、市场牵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科技成果信息汇交系统和科技成果披露机制,打破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数据信息壁垒,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资本支持等精准对接,提高优质成果承接能力,实现企业创新发展。强化高质量市场化的共性技术供给,提高成果转化成效。建立概念验证中心,促进早期科技成果变成可市场化成果。推动企业和高校院所开放共享中试熟化基地等资源,为成果转化提供支撑保障。

2.推进技术市场协同化。围绕技术市场,利用“三城一区”建设等叠加优势,加强央地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和配套措施协同、相关单位组织协同,发挥政府引导、中介服务、社会资本、科技人才等联合力量,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利益共同体,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对相关科研单位社会服务、科研评价、财政支持的重要依据。健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协同共商机制,构建企业、高校院所、各创新主体参与的创新联合体,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一体化。支持高校院所试点建立重质量、重绩效的分类评价体系,合理确定科技成果转化权重,推动高校院所适时将技术成熟度纳入科技计划立项、验收评审标准,调动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3.加强技术市场法治化。针对当前技术市场相关立法薄弱现状,呼吁国家在2021年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基础上,出台技术市场专项法律法规。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定位和产业特点,北京积极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技术交易机制、交易管理制度、新型金融产品、产权融资资本化、产权证券化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指导意见,推动修订《技术合同认定规则》、《北京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等,形成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

4.推进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集聚一批国际化、功能性技术转移专业服务机构,加快发展技术转移服务业态,提升对成果转化关键要素的调动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应用。开展国际人才政策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集聚高层次成果转化人才,引进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基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岗位、人才引进和资金保障。健全政府、高校院所、企业、技术转移机构、投资机构等五方联动的技术转移服务机制,加强监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为北京创新能力提升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做好技术服务和有力支撑。

5.促进技术市场的开放化。坚持“引进来、输出去”,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营造成果转化的生态环境,提升统筹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资源能力,提高北京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国际化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承接配套功能,根据引导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发展技术贸易,促进技术进口多元化和扩大技术出口,形成促进北京区县发展、辐射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撑全国创新发展、引领国际创新趋势的格局。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北京需要全面部署,系统发力,把完善北京技术市场作为切入点,从链条上推动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流动和形成集聚,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报送单位:北京科协科技社团与公共政策智库

作者简介:

1.朱冬香:博士,北京科协科技社团与前沿智库专家,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研究员,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治理等政策研究。兼任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工会委员、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核心专家等。

2.张木:博士,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研究员,原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3.张慧卿:博士,北京化工大学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